这是一封收藏于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的信件,是革命烈士周果生1949年3月7日在战场上写下的,那时正值渡江战役前夕。这也是他生前的最后一封信。在这封家书中,周果生向家人汇报了他最近战斗的情况,字里行间透露出“斗争在最前线”的豪情,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柔情,读来令人感动不已。这封寄给家人的信,是怎么到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里的?里面还有一段小插曲。
周果生(1932年—1949年),江苏泰兴人。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上海战役时,任二十九军八十六师二五八团三营八连副政治指导员。1949年5月12日,年仅17岁的周果生在宝山潘家桥战斗中,带领战友们冲在最前面,快要接近敌人时,不幸被敌人的机枪击中腰部,壮烈牺牲。他是上海战役牺牲的连以上干部中年龄最小的一位。
一直以来,上海宝山烈士陵园“热血丰碑——解放上海烈士英名墙”上,镌刻着在上海战役中牺牲的指战员7612人,“英名墙”中间为“无名烈士”,以祭奠和告慰那些为解放上海牺牲的无名英雄们。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曾将这些烈士名录结集为《热血丰碑》一书。2004年,一次偶然的机会,周果生烈士的哥哥看到了这本书,他马上联系陵园负责人,表示弟弟是在上海战役中牺牲的。随即,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成立调查组,展开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取证工作。
调查组首先找到了周果生生前的战友戴书仁和石祚祝,两位老同志回忆了周果生牺牲时的情景:“1949年5月12日,我团奉命在上海的咽喉吴淞、月浦、杨行向敌逼近,三营八连是全团的前卫。当天下午,部队追击到潘家桥,该地有敌一个连驻守,见我军至,边打边逃。周果生同志在前面带领一个排穿过大桥追击残敌,过桥后向东追到半里多路,不幸中弹负重伤。当战斗结束时,听到了八连副政治指导员周果生同志已经牺牲的噩耗。”
得到战友证明之后,调查组又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馆藏资料中,找到一份《上海战役牺牲政治干部花名册》,其中第三页便记载有周果生同志的名字。
从此,“英名墙”镌刻上了周果生——第7613位确认姓名的烈士。随后不久,周果生的二嫂,从烈士遗物中找出了当年写给家人的这封信以及他的党员小册子,并捐赠给了上海市龙华烈士陵园。
周果生烈士写给二哥、姐姐的信
周果生烈士
审核:综合办公室
终审:党委宣传部